秉承工匠精神,感受陶艺魅力——公共艺术学院首届陶艺方向毕业生作品展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2-05-14 13:37:16|浏览人次:5605

       5月12日上午,我校首届工艺美术专业陶艺方向毕业生的作品在藏龙美术馆正式亮相。

    此次陶艺方向毕业作品的创作者,均来自公共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2018级毕业班,指导教师谢跃、李端妮、陈翔宇。自去年起,由指导老师带队赴江西景德镇、湖北黄冈蕲春等地进行考察实习,深入了解制陶技能及民间艺术,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提炼设计方案,不断探索、突破、提升技能,为毕业生陶艺创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展览区,一组作品《我不要这样的生活》吸引了众多陶艺爱好者的关注。该作品创作者佘益阳在采访中介绍:“我们对于泥土的认知是人类赋予其框架束约的表现,打破固有框架并提取自然有机物将其抽象化,在制作过程中保留泥土在不同干湿状态下的变形坍塌等意外,渴望赋予独特的生命韵律。”

《我不要这样的生活》(粗陶)作者:佘益阳 指导教师:李端妮

    展览另一侧,一组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色的毕业作品摆放在展台上。象征健康生命与永恒的古埃及安卡符号;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印第安的雷鸟图腾;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世界各族图腾文化的巧妙融合与创新,诠释着中外文明交融在陶艺上迸发出的璀璨篇章。此作品来自毕业生贾玥,随着对陶艺的深入探究、创作,贾玥对陶的思考越来越清晰,“生命与希望”是她在陶艺路上始终秉持着的创作理念。

《原始的呼唤》(红陶)作者贾玥:指导教师:谢跃、陈翔宇、徐娟

    崔家慧的作品《拼出另一个“我”》,从陶艺互动感体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陶艺互动作为公共艺术的交流性特征,形成了陶艺与实践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新奇的面部器官、大胆的面部配色、夸张的面部表情,在观众的自由组装中感受到陶艺作品带来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互动感,该形式的研究,在陶艺互动理论体系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拼出另一个“我”》(陶艺装置)作者:崔家慧 指导教师:谢跃、陈翔宇、徐娟 

    “道之凝聚显发,此最其盛也”,作品《凝聚》通过菌类仿生造型设计,借鉴菌类的生长方式和结构排列,与陶土相融体现着凝聚向上的生命力量。《危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当下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将陶瓷艺术制作与现代环保观念相结合,生动的造型呼吁着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展览现场,一件件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陶艺作品,是创作者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陶艺创作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品格。

《凝聚》(釉陶)作者:金一樊 指导教师:李端妮

危机》(釉陶)作者:杨梦莹 指导教师:李端妮

《I·A·M·F·L·Y》(粗陶)作者:王浩宇 指导教师:谢跃、陈翔宇、徐娟

《远山长》(黑陶)作者:蔡安琪 指导教师:谢跃、陈翔宇、徐娟

《道》(粗陶)作者:许煜 指导教:李端妮

    此次八组毕业作品均在我校藏龙陶艺馆进行创作,由陶艺馆指导教师徐娟帮助学生解决入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每一件陶艺作品诞生的背后,都有指导教师孜孜不倦的指点,是创作者灵感迸发与思想升华的碰撞,是经历揉泥、拉坯、修坯、画坯、上釉、烧窑等工艺步骤的漫长制作,这些都离不开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美学底蕴,更离不开师生对陶艺艺术
精益求精的坚守。对陶艺制作过程产生的问题,在全面回顾、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中,师生们不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人与陶土中彼此发现、相互塑造。

 作品装窑

出窑时指导教师与学生合照

    春华秋实,一份勤劳换来了一份收获。据悉,这些陶艺作品将展出至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