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共长|公共艺术学院2024届陶艺方向毕业生作品展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4-05-29 11:31:57|浏览人次:1150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4届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展工艺美术专业陶艺方向共展出11组作品,这11组作品各具风格面貌,是11个个体不同思想情感的外化,也是这11名毕业生为自己四年大学生涯画上的圆满句号。

公共艺术学院2024届毕业展招贴

    陶艺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既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审美的大胆探索。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们在长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用心灵与双手打造的艺术结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对社会的思考。11组陶艺作品各具风格和内涵,这源于作者不同个体的思考和创作,他们将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凝练于作品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陶艺作品。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视觉图像类的物质形态和观念思想的意识形态都是我们当下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此次11组陶艺作品中,在陈文思和韦德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或是视觉图像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陈文思 《时令》 指导教师:李端妮/胡灵露

    陈文思的作品《时令》取自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她将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作为表现得载体,以颜色釉为颜料绘制出24幅瓷板画。这24幅瓷板画颜色淡雅,色釉在高温窑火中产生不可控的变化,交融、晕染、结晶,丰富了画面的视觉语言又颇具东方美学气韵。

    在韦德淼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作为表达的对象,结合光影的形式,呈现出他对“龙”纹样的思考。他将龙纹样分断于4幅瓷板之上,以镂空技法呈现龙的形象,以紫色亚克力作为背板,在灯光的效果下,呈现出一条连贯的紫色龙纹,他将一条“龙”分布在四块瓷板之上,又以光影的手法令其在另一空间中完整,就如其作品名《断续》一般,寓意着我国的文化和文明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韦德淼 《断续》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自古就是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中古工人的审美观念始终在追求着与自然的契合,形成独特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

刘耀 《城春草木深》 指导教师:李端妮/胡灵露

    在刘耀的作品《城春草木深》中,呈现出对”境“的追求,其作品受吴冠中水墨画的启发,将这种平面的水墨之美转化为陶瓷的三维空间艺术,在不断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将吴冠中的水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陶瓷语言,通过造景的方式营造出作品的整体意境。

    夏祖茜的作品《莲》以自然为意象,将荷叶的造型和色彩进行提炼和加工,最终化为器物。作品将化为器物的“荷叶”按圆圈排列,整体犹如绽放于水面的荷花。

夏祖茜 《莲》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汤文杰的《鲸鱼》以鲸鱼的形象作为主要创作对象,体现鲸鱼的自然美和对鲸鱼这一物种的关照。他将鲸鱼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融入创作之中,用雕塑的手法进行表现,在颜色装饰上,以金色和银色表达对鲸鱼的赞美,断裂的鲸鱼则采用瓷花和植物加以修饰,蕴含着“鲸落万物生”的伟大精神。

汤文杰 《鲸鱼》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仲幸的《万物有声》用陶瓷材料来捕捉风的声音。其作品以大海的蓝色为色调,将大量的陶瓷圆片悬吊与空间之中,在自然风的作用下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海风吹来,让人置身于夏日微风之中。

仲幸 《万物有声》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在左子聪、王俊峰以及陈家豪的作品中,他们以自己的理解和视角用陶艺的形式表达着人文的关怀。左子聪的作品《生生不息》将陶瓷与自然植物相结合,众多的植物地上,从陶瓷的缝隙、空洞向外野蛮生长,富有生机,营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场景。以此表达一种冲破黑暗,向往光明的生命力。

左子聪 《生生不息》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陈家豪的《我》表现的是自我分化低的人,他将人的脸部制作成陶瓷面具,面具背面则有着丰富的色彩,与正面单一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描绘的是当下社会,人们对自己的伪装和忽视。

陈家豪 《我》 指导教师:李端妮/胡灵露

    王俊峰的作品《残垣》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思考,现如今世界各地区战争冲突爆发,世界局势混乱。战争往往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就开始结束的,但是战争所产生的废墟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其作品呈现的面貌更多的是破败感和废墟感,废墟般的颜色,破碎的陶瓷组合体营造出一幅破败的景象,又犹如一座“纪念碑”似的,矗立于展台之上。

王俊峰 《残垣》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众所周知,陶艺创作有着繁复的工序,中国陶瓷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也产生各种工艺技法。陶艺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延续,要求我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转变;另一方面作为现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对于工艺技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延申和拓展。在郑阳和陈明昊的作品中,一个是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和演变,一个则是对当下时代的人工技能技术运用于陶艺创作中的尝试和反思。

    郑阳的作品来源于对湖北本土窑口管窑的探索和研究,将管窑的跳刀技艺和自然釉运用于作品之中。作为管窑八技之一的跳刀工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他将跳刀装饰技法结合于创新的器型之上,对于湖北管窑陶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郑阳 《器·跳刀》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当下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同样对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新的方向。陈明昊的作品则是立足于时代,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作品《通向艺术的通道》依托建立的陶艺数据库,将中国传统瓷器造型与AI技术相结合,在中国传统瓷器造型的基础上,运用AI技术进行润色,将传统艺术经过AI(现代技术)的加工转变为现代艺术,从而达到引起观众的反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AI的到来。

陈明昊 《通向艺术的通道》 指导教师:谢跃/黄鹏徽

    展览的开始也寓意着他们四年大学生涯即将落幕,这是他们大学阶段的终点,也是他迈向新的人生旅程的起点,相信他们在新的旅程之中,依然会像夏日的阳光一般,炙热、耀眼!

公共艺术学院2024届工艺美术专业陶艺方向的同学与老师合照

(感谢藏龙陶艺馆的徐娟、罗丹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帮助!)